description

小儿秋季易腹泻,中医如何应对?

2022-09-06

“我以为和平常一样就是普通小感冒,过几天就会好,没想到腹泻越来越严重。”一位母亲在带孩子入院检查时,这么和医生说道。

入秋之后,腹泻已成孩子们的高发病。每年的9月份到次年的1月份,是秋季腹泻的流行季节,其中9~11月是流行的高峰期。尤以6个月至3岁的婴幼儿发病率最高。

中医有“凡泄泻皆属湿”之说,也就是湿气盛是引发腹泻的关键。有些家长会疑惑:秋季的主气是燥,燥与湿相反,燥可祛湿,孩子怎么还会腹泻呢?脾喜燥,但喜的是平和之燥,如果秋季燥气太过,会压制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;胃喜润恶燥,燥气再伤胃后,造成脾胃俱伤。脾失健运,胃不受纳,所以虽然是“燥”,但水谷得不到运化,反而变成了“湿”,导致腹泻。此外,孩子夏季如果饮食不节,吃了太多雪糕冷饮等寒凉之物,或是长期吹空调等,伤及脾胃阳气,体内很寒、很虚,脾胃不足,容易湿气内伏,到了秋季就容易被外邪触发,成了腹泻。

秋季腹泻具有传染性,一般情况下经粪-口或呼吸道传播,其潜伏期为1-3天,起病急,常伴随发热、上呼吸道感染症状。秋季腹泻是自限性疾病,如果没有出现严重并发症,一般几天后就会逐渐恢复。虽然秋季腹泻有自限性,可宝宝一旦出现腹泻,家长都会很紧张。这个时候是否需要马上去看医生,主要还是看腹泻的严重程度。如果宝宝在拉肚子的同时,伴随高烧、精神不佳、不吃东西、频繁呕吐甚至是吐黄绿色胆汁,或者是有脱水表现等,就必须马上就诊。

中医对腹泻的认识更加全面,治疗也有独特优势。比如,现在不少人经常将“泄”与“泻”混用,认为两者相同,其实是有差别的:明代儿科医家万全指出:“泄泻二字亦当辨之。泄者,谓水谷之物泄出也;泻者,谓肠胃之气下陷也。”一般来说,“泄”比较舒缓,表现为大便稀薄,时发作时停止;而“泻”较急,大便像水一样倾注直下。根据孩子的病因和症状,秋季腹泻主要分为以下几个常见类型:

1、症状:孩子肚子胀,腹部作痛,泻后疼痛减轻,粪便酸臭,多有食物残渣或夹杂奶瓣,水样便,舌苔厚腻。
2、护理:进食少量米汤,由稀到稠;禁食油腻、寒凉食物,如生冷的瓜果蔬菜等。
3、治疗:伤食泻多由饮食不节导致,治疗首要控制饮食,比如伤肉食用焦山楂煎水服、伤面食口服神曲冲剂等,用小儿推拿的清板门、清大肠、补脾经、摩腹等手法,也可以缓解症状。
1、症状:孩子腹泻频繁,便量多或泻下如注,便色深黄而臭或少许黏液,腹部时有疼痛,食欲不振,伴有口渴,小便短黄,肢体倦怠,舌质红,苔黄腻等症状。
2、护理:可以进食如绿豆粥等清热利湿的食物,由少到多,喝淡茶、藕汁等。这类汤药偏凉,可以缓解湿热型腹泻。

3、治疗:湿热型腹泻往往发病急,病情变化快,家长要观察孩子的整体情况,精神状态、排便变化,最好及时就医比较稳妥。

1、症状:孩子大便稀薄,进食后腹泻,食物未消化,色淡不臭,面色萎黄,不想说话,反复发作。
2、护理:宜吃热食、软食,少食多餐,不宜过饥过饱、暴饮暴食,忌用油腻及煎炸不易消化之物。

3、治疗:孩子脾虚无力,无力运化食物和水湿,身体就要想办法排放出来,掺杂在大便中,成了稀便、鸡蛋便。这类腹泻反复发作,重在长期的健脾益气,比如用薏苡仁、山药、白扁豆、大枣等煮粥服用、小儿推拿等。

需警惕的情况:如果宝宝病程中出现以下情况任一条,必须及时就医:

● 出现持续24-48小时的发热
● 血便
● 持续12-24小时的呕吐
● 呕吐物看起来呈绿色、带有血丝、或呈咖啡渣状
● 腹部隆起或肿胀
● 拒绝进食或者喝水
● 严重的腹痛

 

● 出疹或者黄疸(皮肤或眼睛变黄)。